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写作这门职业十分奇突,不需要接受专业领域的教育,更没有师傅领我入行。
我误打误撞进入这个行业,自治创业,单枪匹马摸着石头过河。
我原以为从事自由职业没有机构对员工的约束,会爽歪歪。
早上起来脸都不用洗,确实挺爽的🤣。
爽完发现,没有机构支持,我一个人要承担起一个团队的工作量,我的生意才能持续发展。
如果入行前有人告诉我这些事情,我会少遭很多罪,少走很多弯路。我决定把这些事情写下来,也许其他人用得到。
隐私保护
互联网上的隐私保护,类似实体企业的安保部门。
我最早豆瓣账号是个路人号,查书影音用的。
后来开始做内容,账号越长越大。
一天,一位我认识很久的网友给我发了一封很长的豆邮,指出我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隐私隐患。
那封豆邮看得我一身冷汗。
出来混肯定躲不开网暴,这些痕迹会成为我遭遇网暴时的助推素材。
我花了好几天清理互联网上的足迹,分割不同平台的用户名和头像,注册专用工作邮箱,关闭朋友圈,豆瓣广播不当朋友圈用。
不发自己和家人的正脸照,不发暴露居住地地标的照片。
不在微信群里发和豆瓣广播一模一样的照片,免得被人连上线,同时避免群里无意说的话被人截屏传播,成为网暴我的素材。
写得越多,催生的管理工作也就越多
项目管理
一开始手里只有一个项目,早上起来打开电脑就能做。
做得久了,中途我会有灵光一现的选题,在纸上写下灵感,写下我设计的线索和桥段。
电脑里也开始建立专属的文件夹,把每个选题收集的电子素材归档。
存了素材再存完稿,存了完稿存第一次修订,第二次修订,纸书单行本第一稿,纸书单行本第二稿……
慢慢又打印出很多资料读,读完做笔记分析内容……
以至于我现在有两套档案体系,一套电子的,一套纸的文件夹系统。
书柜里分出一层,以项目命名,保存我做过的功课。
自立更生做法务
如果我单枪匹马工作,我自负盈亏,一切都好说。
若项目牵扯到第三方,那就存在利益分配问题。
根据我接触过的受访者经验,他们并不介意我用他们的素材沽名钓誉。
据我观察,人最介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别人做嫁衣。
以前做社科研究有IRB审批项目的研究伦理,IRB约束研究者为了出成果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现在没人监管我,我自律。
征集受访者之前,写明白取材目的,给对方带来的潜在成本,潜在伤害,取材用途,发行范围,(inform and consent),让受访者明明白白地参与项目,看似利人,实为利己。
前阵子女高中生做女工社调项目遭遇伦理反扑,我就知道幕后的人不懂其中利害关系。
前期付出这些成本,做足自己的防守,为网暴建立防护墙。
版权维护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提供知识产权登记服务,登记内容包括软件、书籍、剧本等等。
知识产权登记的背后逻辑是这样的:我提交创作者的个人信息,同时需要寄去一份存着PDF版的CD光碟,以供他们离线保存。
现在刻碟机都没了,我费老大劲找了个打印店刻了直接顺丰寄到版权保护中心。
这样我就先占了坑,固定证据,有第三方见证这是我的知识产权。
一份作品办下来需要三百多人民币。
据我所知,各个省的也有类似机构提供类似服务,价格还能便宜点。
我用国家级的,是因为注册实名验证太烦了,实在懒得再去注册省级的账号。
做知识产权登记,增加成本,(本来就没挣几个钱),投入这些成本是为了预防我蒙受更大的损失。
我的书被盗版发到亚马逊Kindle,我就通过后台投诉通道,提交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证明我是原著作者,亚马逊把盗版下架。
以前我写过盗版的利益脉络的文章,最近写了微信读书背后的利益链。
我知道很多作者不介意盗版,只求作品能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但是我很介意。
想用我的内容来赚钱,那就大大方方坐下来跟我谈生意,生意双方寻找互利互惠的均衡点。
我跟盗版之间的斗争仅仅出于一个立足点:
我的东西在我手里不赚钱,可以忍;我的东西被别人掠去为别人赚钱,不能忍。
在这稍微多说两句。
我观察很多作者会以送人情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亲友团,也许期望通过赠与的行为换来口碑,或者增加人气。
我一开始在豆阅写作的时候后台有赠送阅读码功能,我也送过两个。
后来我观察,送出去的免费阅读码都没有兑现,说明我剃头挑子一头热,受赠方不是作品的受众。
赠与阅读码好歹还有平台做版权加密。
有些人直接送出完本的txt文档,除了让盗版的人盗起来更省事儿之外对自己没有好处,就连流量口碑数据这类隐形好处都赚不到。
喜欢作品的读者不会吝惜这几块钱,不喜欢的人,把免费的资源怼到他脸上他也不看。
就算是为了营销,亲友团不是市场受众。
对他们投放资源,回报率奇低。
我妈除外。
商业
豆瓣账号长大之后,也有厂商摸上门来跟我谈推广合作。
摸上门的厂家被我问了几个问题之后就没有下文。
为啥我要考察对方资质?为了给我甩锅留后路。
万一消费者买了之后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我就可以举证说这是通过正经工商、食品卫生、技术监督局质检的正规商品,把锅甩给商家和监管部门。
我不想给三无产品带货,正经产品不找我。
算了,以我的流量和影响力,别指望靠商业赚钱,还是低头爬格子挣稿费。
大头的版税没得商量,版税低的我不卖;小活儿只要不低于千字150块我都接,只为了在行业内刷刷存在感,防手生。
差评
产品投放市场后有评论是好事,至少说明市场有反应。
我观察最初的评分很高,毕竟豆瓣评分采样方法是自愿样本,第一批来打分的都是被作品吸引的人,逐渐从波心向外沿扩展,评分越来越低。
差评的存在感比好评高。
一开始我把每条评论都当真。
后来突然想通,收获差评说明作品抵达圈外。
我顿时放下。
我若下场和打差评的人开撕,我就输了。
啰嗦这么多,也是给自己整理思路,盘算下一步怎么走。
若是能帮到想入行摸不到门道的人,那我更高兴了。
Views: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