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倒·万物生》译者导读

对于科普绘本来说,启发新的思路,开拓新的视野,比介绍新的知识点更加重要。但是,也要思考我们自己的现状。拿来主义不能用来搞运动。在翻译这本书时,隐隐担忧那种万园皆可倒木的想法。城市和乡村有不同的功能,城市公园和国家公园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城市中,倒木恰恰是应该被及时清理的,因为它很可能会成为蚁患和鼠患的源头,不仅危害房子,也会危害人类健康。所以在译者导读里尽量含蓄地表达了这个想法,毕竟依据国情,这类书籍的大部分小读者都在城镇生活。

如果周末有空,你会想去哪里玩玩?小区边上的城市公园,郊外的田野,还是去郊野公园或某个树林远足?这些地方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自然风貌。公园有特别设计的景观,工作人员在每个季节都会精心构建和维护花境,树木也得到及时修剪,在平整的草地上野餐真是赏心悦目啊。田野是另一派风光,不论是齐刷刷的青苗还是沉甸甸的果实,都提醒着我们一餐一饭的来之不易。去爬山或远足可能比较远,但是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生物,从不知名的野花到藏在落叶堆里的蘑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昆虫,更不要说还有吱吱喳喳的鸟叫声。

有另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问题也值得思考:城市和农场都需要花费人力物力来清理生物废弃物,比如农村处理秸秆、城市处理有机垃圾和生活污水,但自然山野就不需要这样的维护,比如那些死掉的倒下的树木都去哪里了?

如同海洋里的“一鲸落,万物生”,森林里的树木即使因为雷击、病虫害、干旱等原因枯死,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森林的一部分,甚至比活着的时候更加生机勃勃。

首先,一棵树死掉后,树叶都落尽了,甚至倒伏在地上,原本被树冠遮住的阳光通过这扇“天窗”照到林下,使那里更加草木葱茏,喜阳的植物尤其得益于此。

活的树木通常会分泌一些昆虫不喜欢的汁液,避免被蛀咬,当它枯死后,就成了一座自然的建筑,里外上下都被各种住客占领——不仅有各种昆虫,蜗牛、蜘蛛、蚂蚁等动物,还有蘑菇、苔藓、地衣、野草甚至树苗等。倒木不仅为它们提供生存空间,还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在这本书里,作者和插画师描绘了各种倒木居民的生活,它们要么生活在倒木的不同位置,要么采用不同的居住方式,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和共存,还会引来以它们为食的其他动物,一起构建了缤纷多彩的倒木“社区”。正因为森林里散布着这样的“社区”,高生物多样性才得以维持。随着人们对倒木的生态价值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它作为昆虫幼虫的栖息地和树苗的萌发地,人们又把它叫做“保姆之木(nurse log)”。

尽管倒木提供了一个复杂的小生境,但从它倒下那天起,直到住客云集而来,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倒木完全分解殆尽,所需时间更为长久,通常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倒木上的住客都为它的分解做出了贡献,尤其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菌和昆虫,这些将倒木作为营养来源的生物,就叫做分解者。也正因为分解者在森林里无处不在,一岁一枯荣的枯枝落叶能重新转化为营养物质再度进入物质循环中去,这个打扫工作根本无需人类操心。 我们在城市公园和农业系统里较少见到倒木,因为这两者是受人类干预并为人类服务的生态系统,城市公园起了净化空气,提供游憩空间的作用,通过人工配置植物,达到一定的美学和景观效果,而农业系统则以提供食物资源为主。要寻找倒木这样的小生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自然林地或郊野公园——当我们发现倒木时,不妨观察一下它上面是不是长了蘑菇或苔藓,轻轻翻动一下,看看下面是不是藏着蚂蚁和昆虫,细细欣赏死去的树木展现的生命礼赞吧。

(此为原文,经编辑酌情修改后以书籍附页的形式出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