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在翻译《一木倒 万物生》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这本书是如何启发您对于自然界中“倒木生态”这一独特视角的认识的?
倒木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不过它是不起眼的景观,很少受到关注。《一木倒 万物生》这本书立意新颖,以倒木为主角,用精美的插画和简洁的文字做了很好的诠释,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方面,从植物、真菌、无脊椎动物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死去的鲸鱼不会立刻消失,而是持续很长的时间才会完全分解,期间有无数生物都通过参与分解残骸而获得营养,因此有“一鲸落万物生”的说法。倒木可谓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鲸落,它的功劳应该被认识到。
- 在您的生态学研究经历中,有没有直接观察到或研究过倒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积极影响?能否以加拿大倒木为例,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倒木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循环中的重要性?
我之前在长江口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如芦苇,并没有倒木。但是这些草本植物也是一岁一枯荣,每年都会产生大量枯枝落叶等凋落物,成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物来源,从这点来看,和倒木的贡献也是一样的,即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没有垃圾,只有不同的营养等级。
加拿大是林业资源丰富的国家,有很多国家公园和省立公园,倒木非常常见,对于公园管理者来说,如果倒木没有阻挡步道,而且经过专业检查(确保没有虫害和病害),将它留在原地是干扰最小的管理方式,如果阻挡了步道,就会锯断或就近移到步道外的林地,如果有病虫害的话,还是要考虑移除的。留在当地的倒木会慢慢成为新的栖息地,就像《一木倒 万物生》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形成复杂的小生境,滋养许多新的生命,从景观角度看,倒木为林下层提供了新的生长基质,使得苔藓、蕨类等植物和树舌、蘑菇等真菌生长茂盛,野趣盎然。
- 面对台风等自然灾害后留下的倒木,很多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选择了原地保留而非清理,您认为这种处理方式对当地生物群落有哪些长远的益处?
在人类活动遍及世界之前,倒木就已这种方式存在。是人类越来越了解到其中的奥妙。这是人类效法自然的一个例子,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 您认为目前国内对倒木的处理方式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大众对倒木的认知是怎样的?在推广自然生态保护和倒木保留理念的过程中,有哪些建议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到这一生态友好行为中来?
我对国内如何处理倒木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但是通过小译林主持的研学活动,在紫金山等林区内还是较容易发现倒木的。不过就像许多其他生死话题一样,我们很少愿意讨论死亡,也不会谈论倒木,尤其在青少年自然教育中,倒木很少被提及。而且当我们谈论死亡时,也通常带有肃穆、悲哀的情感。但是,在自然界里,生和死一样都是生命现象,都有积极意义。像《一木倒 万物生》这样的书,用轻松的语言,优美的插画来谈论一棵树的死亡,赞美它对其他生命的贡献,正是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榜样。
对于步道边已经聚集了丰富生物的倒木,不妨设立标识或科普讲解牌,让游客能注意到它们,进行自然观察。另外也可用适当的方式(如标识牌)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且不要擅自搬动倒木。放置倒木时应靠近步道,以便游客无需离开步道就能进行观察(一般来说,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通常都会规定游客和背包客不要离开步道,以免踩踏和破坏自然植被,干扰动物栖息)。
- 在您的研究和科普工作中,如何平衡科学严谨性与大众接受度,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感受到倒木生态的奇妙之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写作技巧或方法?
《一木倒 万物生》是一本科普绘本,我认为,科学性是首要的,作者罗列物种时都标注了学名,就是一个力证。在翻译时,我也会格外留意这方面的细节。此外,我也希望文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在科学术语之外避免使用过于正式的书面语言,希望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仿佛聆听到作者正在一棵倒木边滔滔不绝地分享有意思的自然知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