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片《海绵宝宝》自1999年开播以来,经久不衰,并于2006年被引入中国,之后收获大批观众,不仅小孩子喜欢,很多大人也乐在其中,其中的一些剧情让人不禁联想到很多社会议题。比如第8季《海绵宝宝》第1集的故事,“蟹老板”面包店打工的章鱼哥,有一天突然被晾面包的架子砸伤了脚踝,一向一毛不拔的“蟹老板”似乎并不关心员工的伤情,只顾心疼洒了一地的面包。面对这种情况,旁边的海绵宝宝警告蟹老板,按照《劳工工作安全守则》,章鱼哥有权利向劳动稽查局举报蟹老板,作为雇主疏于管理导致员工受伤的情况一旦证实,雇主将面临巨额罚金。一听巨额罚金,蟹老板立马对章鱼哥毕恭毕敬,甚至低声下气帮章鱼哥捶背按脚,完全是一副旧社会的仆人相。不过剧情有反转,最后蟹老板通过屋内摄像头得知了事情真相,避免了被恶意敲诈——原来章鱼哥是工作期间躺在面包架上怠工时,自己摔伤的,算不到雇主头上。动画片反映了一些国家的工人利用本国的福利保障制度,恶意谋求自身利益,威胁雇主权利的违法事实。不过另一方面,章鱼哥的违法事实也反映出片子故事所植根地区的工人权利保护状况,只有相关法律规定比较健全,并且法律被严格执行的地方,剧情才可能成立。
不必崇洋媚外,但对别人的长处也不应该视而不见,中国的很多工人,尤其是没有正式合同的农民工,在遭遇这类工伤事件时,常常处于极为弱势的地位,很多情况下求告无门。这里面原因很多,有些因为法律意识淡泊,对自身应当获得的权利并不明晰,也有些是因为打官司的成本问题,本来生活艰苦,受伤后收入断了,更没有时间或精力去深究,只有被动接受远低于合法赔偿的额度和方案;当然也有法律执行的问题,判是判了,雇主拒不执行,由于税收、就业等原因,地方政府常与这些雇主扯不清的利益关系。
这些困局大量存在,不仅包括工伤问题还有工资拖欠问题,自十几年前上头喊出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以来,这类事件依然存在,大多数农民工处于社会最底层,所以即使是没有“基层”生活经验的城里人,也多持同情的心态,像前几年有网红学者讲的“警惕拜登打马列牌”这种言论只能引发众人哄笑,该言论出来后,人们不禁疑问,这岂不正好,免得我们远赴重洋,去解放那里的无产阶级兄弟姐妹了。不过细想想,或许是有人怕他们打我们的牌导致我们“无牌可打”。有学者提到,历史上同一组织或团体内的派系斗争,各自整起对方来,往往比那些名义上相互对立的截然不同的组织或团体更为激烈,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此言妙哉!
这集动画还给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者一种启示,那就是虽然中外相互学习诚属国家社会进步之必需,但这种学习过程应该注意语境或问题的差异性,如果忽略这一点,照抄别人的答案,那只能越学越偏,因为人家的问题和你的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最近看到一些研究克劳斯·奥菲《福利国家的矛盾》理论的学者基于奥菲关于国家如何受沉重福利负担拖累的理论,认为奥菲启示我们一方面“充分提高国民分享经济增长红利的份额”,另一方面,由于“福利国家不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拖累”,所以“应该通过提高劳动力再生产质量,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提供充足的、可靠的劳动力保障”。这一评价如果仅从逻辑上看说得通的,但总感觉并没有真正结合中国国情地在谈论我们自己的问题。只要看下面的数据,这一点就非常明显了。
中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在2020年时上涨到每人每月93元,这之前的2018年到2020之间,每人每月是88元,2018年之前是每人每月70元,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而更为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大多数无固定职业者、所有的农民是完全没有这类保障的。
能反映这种中外问题语境差异的另一个例子是免费牛奶,据说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的低年级学生,可领到政府提供的免费牛奶,普及面或许还不到较高水平,但是整体方向上肯定是正确的。在中国大多数贫困地区或低收入者的幼儿还没办法保证牛奶自由的情况下,当然不用考虑牛奶供应方面的“福利病”,因为这对我们来说,这完全不构成问题。但对那些陷入奥菲困境的国家来说,削减这方面开支可能是必要的。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了“供牛奶事件”[1],1970年秋天,有鉴于严重的财政压力,当时的内阁不得不考虑缩减经费,其中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学校膳食和牛奶供应,当时身为阁员的玛格丽特·撒切尔认为在这些项目中,图书馆借阅应当免费,而牛奶供应则应当改革,她认为“到1970年为止,已经没有哪个家庭困难到如此程度,以致学校供应的牛奶成为维持孩子营养必不可少的食品”(英国气候适宜,奶牛遍地所以牛奶极便宜),基于这一原因,综合考虑政治和福利等因素,她将原来终止供应牛奶改为了“因医疗原因需要喝牛奶的儿童可继续得到供应,直至中学为止”。
在这个由于福利困境导致停止供应牛奶的方案中,有几点内容需要注意:第一,这种财政紧缩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对他们来说,涉及税负法律相对稳定,或许是西方人没有学到“纳税光荣”的美德,任何税率的变化都会引发关注,任何党派都是挑好听的说,没有人愿意在竞选中公开表示自己准备大举加税,因此正是开源不易,所以只能想办法节流。第二,即使是撒切尔夫人准备停供牛奶,但这类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压总量”(虽然这是重要内容),还包括了“改结构”,更加合理的用度结构也是关键,虽然牛奶要停,但撒切尔的计划中,“节省下来的一部分钱将用于建设初等学校”。所以,这些问题、方案和政治法律结构完全是这些国家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削减开支”的问题,如果不去具体分析差异性,而重点学习他们不能因为“福利太高”而拖累社会而去压开支,可能会越学越偏。尤其考虑到国内很多贫困地区的牛奶和营养供给,还经常依托于一些志愿者进山送温暖或其他非政府组织来实现,可以说在这些方面,对政府来说,所做的远远不够。 有一种通常的印象是,在很多哲学立场中,“多元论”与“一元论”,“民族性”与“普世性”,“差异性”与“共通性”相比较,固守现状者往往更喜欢将前者作为哲学根基,强调自身的差异性,而一元论、普世性或共通性,则经常成为改革者经常运用的论辩策略,其实从上面的例子中看到,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有一种普世性的话语可能会被固守现状者采用,那就是借用独属于别人的问题,来保卫独属于自己的现状。
写于五一劳动节前。
[1][英]玛格丽特·撒切尔:《通往权力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第178-179页
Views: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