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革命与爱情之后——评《轮舞》


又一次读完了《轮舞》,没有第一次读的时候那么感伤,但相比去年,对人物和事件以及那段历史的了解多了些。深深的感情浅浅地谈一下吧。

故事以老年康拉德的视角切入,回忆那个浪漫疯狂的五月,有歌有酒有爱人,还有眩晕般的城市作背景。爱与革命在这个故事中分庭抗礼,虽然作者写爱与革命是轮舞,身处其中的人被推着走,不自觉地跟上舞步。然而我所看到的,是有理论与口号的革命,和完全没有道理可讲的一见钟情。

起初作为贵族知识分子的瓦伦蒂诺和作为工人阶级的康拉德都没有投入革命叙事,只是一场游行,他们撞见了彼此,于是他们同时卷入了这场爱与革命的轮舞。

瓦伦蒂诺眼中的康拉德,有雕塑的肉体、闪着金光的头发、纯真如蓝宝石的眼睛,以及最重要的,诚恳的心。他一眼钟情,想要保护他原本的样子,又不由自主地希望把自己知道的一切灌输给他,这是纠结的,他会用通俗话语解释消费社会与景观社会,但同时又时刻提醒他,满口术语的法学生并不高级。这样的瓦伦蒂诺在懵懂的康拉德眼中有致命的吸引力,他缺少精神上的父亲和老师,瓦伦蒂诺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缺憾。

瓦伦蒂诺在遇见康拉德之前,是个学识广博的知识分子,他懂很多的理论,也许太多了,在各式各样的理论中畅游,但没有坚固的核心,冷漠是他的底色,纵然他参与革命,也依旧像个旁观者,直到康拉德入狱受伤,他才恍然惊觉什么是珍贵的,让那些革命见鬼去吧,一切风暴都会平息,而他期待的是,平息之后康拉德还在他身边,没有康拉德的世界是不可忍受的。

其实瓦伦蒂诺这个角色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冷漠,在克制与理性背后,他一步一步走向康拉德,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他的核心。(这有点像《死于威尼斯》中的作曲家)

康拉德是一个美少年,但他并不水仙花,美而不自知,知道自己可以凭借美让工友为他多做一些拧螺丝的工作,但不知道他的美与他所以为的高攀不起的艺术品是一样的,其实在瓦伦蒂诺眼里,他当然比得过所有艺术品。

康拉德是一个有待完成的杰作。他一方面通过瓦伦蒂诺学到关于自身阶级和所处社会的知识,一方面又在长出自己的灵魂。但真正让他投入革命的,是他的工友被拘禁,依然是感性战胜理性,实现了那惊险的一跃。从后来他反对瓦伦蒂诺通过特权营救他出狱便可看出,他那一刻真正开始理解了革命,或者至少,他希望通过革命建成一个不依靠特权的乌托邦。

只是悖论在于,现世从未有过乌托邦,一切关于乌托邦的构想仅只是构想,从没实现过。当瓦伦蒂诺再次抛出观点:身份的去政治化。任何为某一阶级寻求平等的权利若成功了,也只会得到属于这个阶级的特权。在这一点上,瓦伦蒂诺再一次征服了康拉德,他在康拉德心中又是父亲与老师的存在。

但瓦伦蒂诺是真爱他,前面提到过矛盾,他并不想康拉德成为如他一般的人,所以面对康拉德夹杂孺慕之情的爱,他会说: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父亲。事情到这里其实已经很完美了,他们解开疑惑,五月风暴逐渐平息,他们即将过一段平静生活。然而,一枚子弹射伤了瓦伦蒂诺,康拉德遍寻无果,走向了「成为自己的父亲」的道路。

可以说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它关于革命,关于爱情,关于自我,关于高峰体验过后人如何面对平淡。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五月风暴的经历,但我们都有青春,都有面对至亲离去的经历,那种生命的断裂,生活从此分为有你的时候与你离开之后,在番外里,瓦伦蒂诺说他丢失了他最重要的一克灵魂,但他依旧活下去,康拉德也是,我们都会活下去,在经历事件性的时刻之后,依然活着。

此外还想写其中一个配角德维莱,墙头草的政客形象,刻画入木三分,但也有打动我的点,他的价值观是生存主义的,穷苦出身考入索邦之后拼命往上爬,三个月前为阿尔杜塞鼓掌欢呼,三个月后便可以大加鞭挞,由于作者描绘了他受过的苦难,虽然不赞同他的行为,读者应该也能理解他的个性形成。反派角色是个圆形人物,这是我眼中好故事的底线之一。

《轮舞》大概五万字不到,但其中可供挖掘的点很多,有人说文风有说教之嫌,但其实这些艰深晦涩的对话有其背景,在五月风暴的背景下,一群知识分子满口居依·德波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感受到了作者的克制,她如果放开了写,1968年的5月有足够的理论供她拉长故事。

喜欢《轮舞》的原因是很私人的,它关于维斯康蒂和贝格,是他们的变奏,尽管情节没什么相关,但精神内核是有相似的。其次西马也是我个人很感兴趣的点,很亲切。

PS:因为常看作者的微博,看德维莱在瓦伦蒂诺面前狂拽学术黑话想起了作者吐槽精英法学生hhhhhh

Views: 89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