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進行了一場工作面試。雖然距離正式拿到offer通知還有幾個星期,不過自我感覺和校方反饋都很良好,暫且認為穩了。到正式拿到offer之後我再公佈。
有了教職,我心裡一塊大石頭終於可以放下了。自2019年博士畢業,做了將近三年的博士後,一直沒有找到合意的教職而上岸(自己立下的flag:不回內地高校找工作)。拿到港澳的長期穩定教職後,自己就是正兒八經的大學教師和助理教授,終於就對自己對家人都有一個很好的交待了,我妻子、我父母、我岳父母都可以安心了。
身份認同危機解決,學科認同危機又在腦子裡冒頭:如果去這個學校(商學院)的話,在管理系和經濟系之間,我肯定會選經濟系,因為管理系的商科教學內容(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我實在是毫無興趣且不知所云。但是,我讀博時就從經濟學轉政治學,怎麼又跳回到經濟系啦?我自己和身邊的學者會如何定義我?
不過這個憂慮不太有必要。非要把自己歸類到一個學科實在是作繭自縛的庸人思維。其實大師都是超越學科界限的,因為現實世界的問題就是難以被單學科局限的。你看,馮·諾依曼是計算機的、數學的,還是經濟學的?西蒙是管理學的、經濟學的,還是計算機的、心理學的?亞馬蒂亞森、赫爾希曼是經濟學、政治學還是哲學的?大學裡科系的劃分,只是為了方便教學和管理,不要用在哪個系來限定自己思維和研究。即使看國內的中青代學者,也有不少人橫跨不同專業,比如陳碩、陳婷、席天揚都是很好的榜樣,在經濟系照樣做政治學研究,在經濟學和政治學頂刊都發文。
回到自己,我的學術興趣同樣無法歸類到經濟學或政治學等單一學科。我的核心關切是正義,或者分解到實證研究領域,我關心的三“I”(institution, identity, inequality:制度是否合理?身份是否歧視?分配是否公平?)如何能歸類到單一學科呢?顯然和經濟學、政治學有關,同樣和社會學、法學、哲學有關。所以沒必要作繭自縛、太過在意學科認同,到經濟系也不妨礙做政治學研究(只是同時也要有一些經濟學發表),而且盡快把自己關心的議題落實為一篇一篇的實證論文吧。
(5月8日的更新:四月份正式收到教職錄用了,八月份回澳門入職。)
恭喜怀空老师上岸啊hhh 以后到港澳可找您玩
谢谢!欢迎欢迎!
那你的粤语学习计划还要继续吗?
(我的关注点好歪)
要继续学粤语啊。澳门也是通行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