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期许,我能走出摇滚坦荡大道。
音乐,倘若出自心灵,不过诚实而已。 ——–张雨生
或许是看到某网友的关于雨生的留言,从网上下载了雨生的《未来》精选集。越听越有感触。想起以前的两篇老帖子,转这里好了。
1.张雨生—中国摇滚绝不可遗忘的人物! By 南鱼阿尔法
“张雨生做的那是摇滚?楼主你别搞笑了!”我知道我这样说肯定会糟疑惑.当然了,如果你只是成天在<大海><天天想你>之类里打转,或者你是个刻板的摇滚主义者,你肯定不会同意.如果你用心聆听过<卡拉ok台北我><白色才情><口是心非>,你或许会同意我这样说.他真的在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在尝试自己的摇滚,他在努力开拓着”属于自己的摇滚的坦荡大道”.这个”绝对无愧于永恒”的人和被他称做”另类摇滚”的音乐,绝对应该在中国摇滚史册占据光辉一页.
张雨生摇滚总的说来有如下特征:“华丽铺张的整体氛围,不拘一格的配器使用,浓郁的文艺气息,强烈的舞台张力,厚重的人文关怀,深邃的哲理思索”.我这样概括还是太复杂了也不够到位.简单一点,就如 K哥所说”雨生的音乐是摇滚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精神的结合”这不是对多年音乐搭档和已故好友的过誉,我以为这是十分精确的表达.雨生的音乐确实固封了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流风余韵.张雨生曾为<卡拉ok台北我>在”光辉的五四那天开始录制”而津津乐道.不知这只是一个无心的巧合还是他有意要为自己最得意,最能代表自己,倾注很多心血的专集找一个潜台词,一个象征符号?不管怎么样吧,这对于流行音乐,对于摇滚,都是一个异数.至于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他的成长历程窥见一丝端倪.台湾六七十年代对知识分子也很专制残忍,但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那样大的劫难和震荡,台湾的知识分子在继承新文化运动精神方面较大陆更有连续性.80年代,是台湾”十大建设”陆续完成,经济迅速崛起,广泛与国际接轨的时期.同时也是台湾知识分子艰苦卓绝的民主权利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的时代,”囚雷震刑柏杨禁李敖”的时代过去,迎来一个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而80年代,正是张雨生的高中大学阶段,是对一个人塑形的决定意义的阶段,他本人又急好看书,尤其是文史方面.,这就不难理解他的音乐会呈现那样的色彩.当然体现这一特征的还有比张雨生更早的台湾民谣歌手,典型如罗大佑等,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想到用摇滚的方式来演绎这一精神的,恐怕就是张雨生等不多的几人了.
所以总感觉现在的流行音乐太漂浮,缺少厚重感和生命力.原因除了商业的无奈以外,就是时代使然了,没有稳定的思想来源和持久的价值观取向.所以张雨生,一朵中国摇滚园囿里的奇葩,未及开的鲜艳就过早萎绝了.只给世风不古的红尘留下一丝清醇,给唱片工业留下一抹霞彩,给我们的记忆深处留下一缕馨香.现在听他的人越来越少,知道他的也就是<大海>之类.就象他生前哀伤的”纯粹性的创作完全淹没在丛林般雄壮的主打歌中”.这让我想起<再见,兰花草>中他所唱的”茶花樱花满山开,杜鹃木棉沿街栽,谁记得曾经有那一盆兰花草?”
但让人欣喜的是总算还有一群人在执着的听他的歌,听他的创作.雨生生前总是哀叹”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而我想告诉你:纵使弦断知音在,总不负<高山><流水>!
2.乘梦飞行【纪念张雨生离去的八年】 By 风河
为什么雨生的形象永远是一种纯净?为什么雨生总能给我们从心底最深的感动?我想大约是他给了我们梦。
梦是触手可及的幸福,又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是种难于实现的理想,当我们听雨生的歌祈求的是一种生活,一个世界时,那就是他给我们的梦。
雨生为我们这些梦中人插上翅膀让我们在理想的天空高高的飞翔,脱离凡尘而又对其仔细的审视。你会看到恶中也有美的光环,美中也有坏的不足,在这不完美的世界有一种完美的美……我们这些乘梦飞行的人,高高的,仰着头望着雨生,去追求他的思想,他总是那么高,或许他本就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