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即是“少”:人们为什么要签订不平等合约?

合同的不完全性构成了讨论例如公司边界、企业所有权和权力配置等一些列重要问题的基础,但合同为什么是不完全的呢?MaijaHalonen-Akatwijuka和Oliver D. Hart在2013年的工作论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

以往理论认为合同之所以不完全的原因有二:对未来所有情况描述的不可能,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本文认为它们皆不能成为对不完全合同的充分解释。首先,并非所有合同面对的未来状况都复杂到难以描述;第二,不对称信息理论只能解释签约方为攫取信息租而刻意签订不完全合约的行为,但对对称信息下普遍的不完全合约的签订无力解释。

本文在参照点理论(contractsas reference points)的框架下进行分析。“参照点”的思想可以用文中一个小故事来说明:我雇佣小明每周一到周五与我一起工作,时间为早九点到晚五点,每小时工资为30元。但如果我迟到的话,小明的工作会繁忙很多。一个貌似更合理的工资合约应该写清楚如果我迟到,小明将每小时获得40元(否则他会对我腹诽不止,影响工作绩效)。这相当于一个完全合约,即规定了在(所有)意外发生时的工资支付。但我不会和他签这样的合约。除了邪恶贪婪的本性,我的决定有更深层次的考虑:若规定了我迟到时他的工资为40元,那么如果在周末我想雇他帮我干些其他活,他就会认为自己该得到每小时40元而非30元。这也就是说,原来合同的附加条款构成了他新的参照点,这显然会损害我的利益(实际上会进而损害双方的利益)。

沿循这个思路,本文认为不完全合同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对某些意外情况下合约细节的详细规定将形成新的“参照点”。其收益在于当这些意外真实发生时,合同双方降低了谈判成本;但成本在于,若其他未被纳入合同考虑的意外发生,新的“参照点”会给谈判增加额外的成本。而相较于“参照点”理论的先驱文献(Hart&Moore,2008),本文在两个方面做了推进。首先,本文将再谈判纳入了分析;第二,在模型中对合同双方“参照点”的选择进行了拓展,进而在更一般意义上讨论了不完全合同的优劣。

Remarks:

(1)“参照点”理论牵涉到人们的心理预期,因此其理论的夯实需要实验经济学的进一步支持;

(2)将直觉背后的逻辑一行行写出来,非常棒的研究。

参考文献:Halonen-Akatwijuka, M., & Hart, O. D. (2013). More is less: Why parties may deliberately write incomplete contracts (No. w19001).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https://www.nber.org/papers/w1900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