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独有的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设计,户籍制度是一个长期以来都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话题。户籍限制带来的种种弊端已经为大众所熟知,同时近年来有关放宽户籍限制的消息也不绝于耳。然而,户籍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放宽该制度而允许大量劳动力(大部分为城乡移民)自由流动究竟会给中国经济地理和城市结构带来何种变化是一个必然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作者采用标准的新经济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 NEG)模型评估了放宽中国户籍限制对中国经济地理分布带来的影响。
理论上讲,NEG模型是通过将运输成本纳入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并因此研究区位选择和产业集聚的方法。在其核心框架“中心-外围”(Core-Periphery)模型中,处于中心或核心的是制造业地区,外围是农业地区,区位因素取决于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的相互影响。作者认为,该模型对研究西方国家的现状而言略有过时,但却恰恰适合中国现在的经济地理分布,这是本文的主要亮点之一。此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完整NEG模型对不同的劳动力流动制度进行了模拟,因而可以对户籍制度放宽后中国劳动力的流动和集聚模式作出基于模型的预测。
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当户籍限制取消后中国的空间分布均衡将受到显著影响,但具体影响模式却并不清晰。因此作者在后续部分采用现实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和模拟。本文使用了中国264个县级市1999-2005年的数据,该数据来源于密歇根大学的Chinese Data Center和中国统计局。模拟结果表明,户籍制度放宽以后,增加的流动劳动力将会显著地增强现有超级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的领导性地位,而其余“幸存”下来的大城市主要是依赖于其地理位置和人口优势,这一结论与NEG模型的“核心-边缘”框架相吻合。此外,更多的“边缘”城市也仍然能维持一定数量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其主要原因在于边缘化的区位使得劳动者的流动成本增加,也有效地避免来自核心地区的产业竞争。
个人观点:这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很讨巧的题目。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和由克鲁格曼等提出的NEG模型都是近年来呼声渐高却并不新鲜的话题,但作者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用严密完善的模型论证解答了如果放宽户籍制度中国劳动力将往何处去的问题。我想这也是这篇论文得以发表在城市经济学顶级期刊JUE上的原因吧。当然本文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本文的劳动力流动主要是指人口数量的流动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流动和集聚,这或许又会从另一方面改变中国城市格局。另外不得不感叹下,尽管户籍改革和NEG模型都是我所熟悉的领域,但这种有趣又重要的idea总是被别人先做了。Anyway,还是加油吧~
文章来源:Bosker, M., Brakman, S., Garretsen, H., & Schramm, M. (2012). Relaxing Hukou: Increased labor mobility and China’s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