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清、巫永平: 贫富差距扩大的政治效应

我要介绍的这篇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贫富差距扩大的政治效应———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选举政治变迁研究》,作者是清华大学公管学院郑振清和巫永平两位教授,发在2014年11月的《中国社会科学》上。
开始介绍前,我先说几句自己的学习心得。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差异在何处?从研究侧重来看,新古典经济学重在分析合作,合作化的分工贸易如何能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增长。而政治经济学侧重分析冲突,比如Stolper–Samuelson定理揭示出,国际贸易会有利于丰裕要素的拥有者,不利于稀缺要素的拥有者。这一“利”一“不利”会造成相对政治力量的变化,从而产生政治后果(如民主化、选战得胜/失利等)。在方法论上,不同于经济学中数理方法的压倒性胜利(历史分析和案例分析只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残留一些地盘。)政治经济学中方法论是多元的,这篇就是用案例方法做分析的。当然“确定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思路是一致的。
回到正题。这篇文章讲的主题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如何恶化了东亚外向型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并导致了其贫富差距扩大,如何影响选举政治的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外生经济冲击引起内部经济变化,进而导致内部政治变化的故事。作者先综述了社会科学中政治变迁的一般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戴维斯的“J曲线”理论认为,革命最可能发生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之后的突然衰退期。这是因为,在持续发展阶段人们的主观生活期望值不断提升,而突然衰退导致客观生活状况与主观期望之间出现落差,这个落差扩大到不可容忍的程度之日就是革命爆发之时。(想了到楼继伟部长最近在清华的讲话,后面不敢想…)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亚的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了,而且与拉丁美洲相比有其独特性。接着作者回顾了东亚政治变迁研究的进展与局限。这里回顾了“发展型国家”论、“第三波”、“民主巩固”等进展,并指出,过去的东亚政治变迁研究比较重视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相对忽视基于经济社会变迁的公共政策因素。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2008年后东亚的经济社会状况与公共政策需求。东亚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深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美市场萎缩的冲击。东亚出口经济的大幅衰退直接引发各国/地区的就业问题。而且全球化劳动分工、知识经济发展等因素也引起了新富阶层的崛起和贫富差距的扩大(经济衰退如何导致了贫富差距扩大,这在作者的文中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环,这点在文中理论论述不够)。东亚各国/地区民众对选举政治的高信任度和参与热情,使得主要政党不得不对经济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扩大等民生问题作出反应。由此作者提出了“经济衰退—贫富差距扩大—选举政治公共政策化”的命题。(“公共政策化”的意思是选举不再那么意识形态化,更注重公共政策问题)
作者以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台湾和韩国两个典型案例,仔地论证了经济衰退如何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这又如何导致了选举政治公共政策化。作者的论述表明,在台湾选举政治中,统独认同议题逐渐降温,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
经济民生公共政策辩论不断升温。在韩国,地域政治逐渐淡化,公共政策议题正在兴起。最后,作者归纳了东亚经济衰退的政治变迁关联链条及特征:(1)低速增长与经济衰退刺激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或阶层矛盾;(2).社会分化与“左—右”政治光谱形成;(3).公共政策竞争在选举运动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4)各国家/地区内部政治问题仍旧影响选举运动及结果。

文献出处:郑振清, 巫永平. 贫富差距扩大的政治效应——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选举政治变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11): 83-10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