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虽然兵荒马乱的,好在工作之外,还是每天抽出点时间读“闲书”,由此,生活保持了自己的秩序感。

《儒林外史》是重读。某天临睡翻kindle,不知怎么就把它翻出来,想着随便看看,没想到越看越精神。这样前后差不多一周,把《儒林》匆忙地翻了一遍,每天都在心底尖叫“真是太好看了”!十几岁初读时,只觉得笔力特别好。那么多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却个个鲜活;生动之外,令人敬佩的是克制—极干净简洁的白描,没有说教,也没有个人的情绪。如今再看,好像更明白书里骂了谁,又骂得怎样不着痕迹却犀利痛快。雅集盛会,名士高贤;挂在口上的“骨肉之交”,率性仗义的“萍水相逢”;那些赢得名声的诗,博来功名的文;一掷千金的豪举,处心积虑的经营——不过几十年间,也就烟云流散,这些往事,后人连个完整准确的叙述也不能。看到这里,才明白为什么开篇要写王冕和王冕的生活选择,又想到此地当下的“儒林”,令人笑叹。(对了,这次重温,对江浙的吃食仍然流口水,在吃东西方面,我真是江浙胃口。)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这本小书是周作人的系列讲座,原本没有稿子;听讲的学生邓广铭(恭三)做了详细的笔记,周作人读后觉得很好,觉得既然记下来了,不妨出版(然后把稿酬都给了邓广铭)。我在火车上读的这本书,原本没什么期待,读下来却觉得意外地好。之前读周作人的随笔,介绍外国文学、外国学术的内容多,这个系列演讲却见到周作人的旧学功底—各个阶段的古文要读过相当的数量,才能这样简明扼要地梳理历代之为文,引述重要的议论,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虽然不完全赞成周二关于“言志”和“载道”的两极循环运动论,但也觉得这比胡适的观点有道理;而更有启发性的是周二先生对八股文的论说。简言之,他认为八股文并不是某个反动统治者一拍脑门,就规定出来的反动文体;八股文其实深深植根于我们自己的语言特点中,是一个非常“中国文化”的东西。我们不仅可以从骈、赋中找到它的前身,也可以在文人的文字游戏和民间的灯谜中看到它的影子。八股文自然是僵化的、形式重于内容的,但能发展出这样的形式,也是因为唯有中文才适合这样的“文字游戏”。此外声韵非常重要,八股文朗读出来的音乐性是判断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这也为什么应试准备的时候,光默读远远不够,必须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地读出来—这并不是呆气或者炫耀,而是因为这样才能熟悉声韵上的套路,考试的时候才有可能也把文章做得这般花团锦簇朗朗上口。周二先生最后的结论是:光是废除了八股文,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研究八股文,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有效地防止八股文精神在别的领域借尸还魂。——不得不说,真是睿智啊。(再想想,老毛当年还写过反对党八股的文章,他写文章也确实不错。看看现在贵党的写手,水平远远不及,写出来的八股先不说内容和意思怎样,形式和音韵也毫无美感:还不如旧的八股文呢。)

《细节中的勃鲁盖尔》

二月买了个勃鲁盖尔画展的早鸟票,结果勃鲁盖尔来了我又没时间去看,一直拖到最后一周快要关展,才拉上朋友跑去798。偏赶上这周端午调休,我只记得早鸟票不能周末去,却忘了调休,到了门口差点进不去,又补了差价—早鸟票真是买了个寂寞。

布展次序有点问题,时间线和人物安排有点混乱,配的说明也很敷衍。不过,看了画展回来谷歌一番,再翻翻书,还是学到很多东西。我从前对勃鲁盖尔父子的印象,仅限于农民,乡村,写实。去画展前翻了一本书的目录,发现居然有一章讨论博斯(Bosch)和老彼得的关系;接着就在画展看到了明显带有博斯风格的作品——超现实的内容,超强的想象力!其次是第一次意识到勃鲁盖尔不仅是父子两人或者父子孙三代,而是持续几代人、绵延一二百年的画师家族。老彼得两个儿子,小彼得和老杨,以及老杨的儿子小杨,自然不用说;小杨妹妹安娜的丈夫大卫‧特尼尔斯二世(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1610-90)也颇有成就,此外还有更后来的勃鲁盖尔—小杨的儿子亚伯拉罕、扬‧彼得‧勃鲁盖尔、扬‧巴蒂斯特‧勃鲁盖尔和安布罗修斯‧勃鲁盖尔,简直是一个家族王朝了。

最后,在展览某说明中看到,老彼得去世的时候大儿子小彼得也才五岁,两个儿子是外婆教养长大的。回来查了一下,发现勃鲁盖尔家族有一个地母式的人物:梅肯‧维赫斯特(Mayken Verhulst)。梅肯是画师彼得‧库克(Peter Coecke)的妻子,自己也是细密画家。老彼得跟从他们夫妻学习,后来娶了他们的女儿梅肯·库克(应该比老彼得年轻很多)。老彼得去世后没几年,梅肯·库克也去世了,梅肯·维赫斯特又教养了两名外孙。第二代勃鲁盖尔兄弟据说临摹了很多父亲的作品,我想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之所以能够传承父亲的技艺和才华,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跟父亲一样,都是梅肯外婆的学生?

还听了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towards zero,Hugh Fraser的朗读真好听。

Views: 80

关于 “最近的阅读” 的 4 个意见

    1. dawnanddusk 文章作者

      短评都随着标记写在豆瓣了,这里写的话,总要有点特别好玩的来写。读了一些学术书,笔记做了好多,却不值得拿来贴在这里的地头。

      回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