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上野千鹤子《始于极限》

四月的时候,通勤、如厕、睡前的零碎时间翻完。这是我尝试的第三本上野千鹤子,终于有了“切实得到帮助”的感觉。今天翻出当时的摘抄,这里备个份。(btw,在书里看到东京的放假,注释说“1坪约3.3平方米,100万日元每坪相当于1.6万人民币每平方米。”我大为震惊,我大为震惊!)

以下全部是摘抄,因为看的电子版,也没有页码(强迫症如我居然还要写这么一句apology):

1,肆意践踏他人的自我是一种野蛮的行为。但我们正是在还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将磨破发红的自我暴露在他人眼前,并要求他人也这样做,最终在这个过程中构筑起“自我”。只有在恋爱的游戏场上,我们才被允许这样做——我将踏入你的自我,也让你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因为我“爱”你。

我至今相信,恋爱是谈了比不谈好。因为在恋爱的游戏场上,人能够深入学习自己和他人。恋爱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欲望、嫉妒、控制欲、利己心、宽容和超脱。恋爱是斗争的平台,你要夺取对方的自我,并放弃自己的自我。我从不认为恋爱是一种放纵的体验。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我向来认为恋爱不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恰恰相反,恋爱是一种“面对对方时极度清醒,以至于在旁人看来无比疯狂”的状态。跟一个爱上窝囊废的女人列举男方的多少缺点都是徒劳,因为她早就一清二楚。正因为对情人的弱点了如指掌,才能比其他人更残酷地伤害对方。 …… 再补充一下,恋爱绝不是死死捍卫自我界限的游戏,而是通过狠狠品味与自己不同的他人的反应,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能确认“他人与自己存在绝对的隔绝”,“我们永远无法拥有或控制他人”。恋爱非但没有使人与人相融,反而引领我们走向孤独。而这种孤独是多么畅快。

2,您在上个月的信中提到,恋爱是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最终能将我们引向畅快的“孤独”。那番话令我印象深刻。我边读边想,也许对许多人来说,那份孤独过于沉重,沉重到无法用“畅快”来形容,所以他们想要借助某种契约来分散注意力。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之所以从未有过迫切的结婚意愿,搞不好就是因为我从未站上真刀真枪的战场,以至于没能达到孤独的境界。

3,至于婚姻没有消亡的理由……据我暗中观察,那也许是充分认识到婚姻脆弱之后的自我保护心理。如今的年轻人很清楚,无论他们在神明面前许下多少誓言,婚姻都脆弱易碎。今时今日,三分之一的夫妻会以离婚收场。正如你所写的那样,我也认为“这是因为婚姻之外的互助选项实在太少了”。

对家庭的渴望足以成为步入婚姻的动机。因为正如你指出,也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家庭是终极的安防用品。无论人们怎么颂扬社会资本中松散的关系网络,你都找不到比血缘更强大的社会资本。提出社会资本理论的林南是一名曾在美国求学的华人。众所周知,即使华人分散在世界各地,他们也拥有基于血缘的强大互助网络。

4,很抱歉在上一封信里让您唉声叹气了,只是和同辈女性交谈时,我总感觉大家不结婚就没有安全感。倒不是说我周围的朋友无法在工作中品尝到成就感,也不是说她们在经济上不独立。恰恰相反,按一般标准来说,她们的收入相当高,从事的也都是很容易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的工作。可这样一群奔四的人聊天时总是绕着“结婚”和“生育”打转,仔细想想还挺不可思议的。

5,这也许是因为我们被毫无恶意地灌输了家庭观念和不结婚就不圆满的幸福神话,又无法轻易打破它。但在上学的时候我们更担心的是能否找到一份有意义的工作、能否通过喜欢的工作挣钱,完全想象不到“不属于家庭这一单位”会让我们这代人如此焦虑不安。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在父母老去或离世之前,我们至少还有出生长大的那个“家”,就算自己不组建家庭,也不太容易感到孤独。就我个人而言,在母亲和祖父母相继去世、父亲与新的伴侣渐渐成为一家人之后,我才产生了一种疏离感,觉得过年的时候无家可归了。

在社会整体结构中地位相当优越的女性竟如此渴望家庭,这让我感受到来源于工作的独立有其局限性。即使看起来足够独立,能通过工作树立自信,在经济上很是宽裕,能切实感觉到社会的认可,还是有人无法坚定地当一个单身贵族。而周围的人能为她们提供的最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除了找到以结婚为前提的伴侣,就是培养装神弄鬼的爱好或饲养宠物。说实话,我完全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让她们不再渴望婚姻带来的安全感。三十岁之前,单身朋友之间只会聊“父母天天催婚烦死了”,现在则无须父母出手,自己就陷入了模模糊糊的焦躁感。

6,当工作带来的自信和独立不能填补这种焦虑和孤独时,如果我们仍然试图在婚姻之外找到某种联结,最先想到的就是女性友谊带来的团结。我和朋友虽然隐隐约约觉得缺乏安全感,却也没有那么苦闷孤独,这恐怕也得归功于友谊。……尽管友谊如此宝贵,但大家下意识总觉得与异性的一对一组合似乎更加无所不能。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友谊没有婚姻那样的纸面契约,也不容易产生经济上的依赖。不过我最近感触尤其深的是,“女性友谊比男性友谊更容易因婚姻变质”,这一点至今仍是不争的事实。……

这就意味着,好闺蜜的其中一方结婚后,时间安排就不再那么灵活,即使有一个亲密的闺蜜圈,结了婚的人也会一个接一个离队。眼看着闺蜜们远去,女性就会比男性更加焦虑,生怕被孤零零撂下。既然如此,如果社会能够纠正家庭内部事务的分担比例,减轻养育子女的压力,女性就更容易通过相互扶持来缓解孤独感。

7,尽管“败犬”的数量有所增加,但观察同龄人便不难发现,大多数女性仍然选择了结婚生子,你们这一代也不例外。一旦有了孩子,孩子和家庭就会成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这是理所当然的。这两件事将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占据女性的脑海。我是不明白为什么当了父亲的男人不会变成这样。

8,同辈女性确实会因为结婚生子先后脱离朋友圈。而在生儿育女的阶段,这件事成为女性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也是理所当然。偶尔见一面,聊的也都是孩子的事情。看着当妈妈的朋友围绕孩子聊得热火朝天,感觉掉了队也在所难免。而你正处于这个年龄段。我也是过来人。但是再多活几年你就会明白,这样的时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罢了。

不仅如此,我有许多上年纪以后才结交的女性朋友。看到有人教育高中生或大学生“现在交的朋友是一辈子的,要把握时机”,我都不禁感叹:你们是不是觉得人只能在年轻的时候交到朋友啊?真可悲。我还曾和最近结交的朋友相视而笑,说:“还好没在年轻的时候认识你,不然我们肯定成不了朋友。”

9,我的女性朋友大多已婚已育,但她们很少和我谈起丈夫跟孩子。莫非是因为我单身,她们有所顾虑,刻意回避?还是因为她们有分寸,觉得跟外人谈论丈夫和家庭也没有意义,或是有自信,觉得问题只能由自己解决?抑或是两者皆有?

10,因为没有伴侣和孩子而感到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看着年迈的父母住院、定期去医院看病或迎来死亡,我们必然会意识到,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生病时基本只有家人指望得上。好比母亲生病时都是我和父亲照顾,可我要是病了,怕是不会有家人来照看,我一度对此恐惧不已。

11,搞了半天,其实女公关跟妻子也没什么区别。一个踏入社会的男性在工作中表现得多么威风可靠,妻子和孩子都很少有机会见到那样的他,而更常看到他在家里不负责任、窝囊邋遢的一面。那些所谓英雄人物的公众形象和家人对他们的评价有着惊人的落差。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男人能如此毫无防备地向女人暴露自己最自私、最卑劣的一面呢?为什么他们可以厚着脸皮要求女人全盘接受他们的无理要求呢?

有心理发育障碍的男性之所以结得了婚,是因为他们作为社会一员在职场是吃得开的,至少在婚前,他们不会那样对待自己的伴侣。等结了婚,开始共度日常生活,妻子才会惊愕地发现丈夫的怪癖和异常。专业人士建议她们把丈夫当病人对待,因为心理发育障碍是一种病,可就算他们是病人,侵犯妻子权益的行为也不该被容忍。既然他们能在家庭之外做好社会的一员,照顾他人的感受,那回到家以后也应该这么做。可专家却建议妻子在丈夫回家后帮他疏解,因为有心理发育障碍的丈夫在外面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这与传统的妻子角色没有什么不同——帮丈夫缓解紧张情绪被视作妻子的职责,因为“男人一出门就有七个敌人”[3]。莫非女人一旦成为“自己人”,就会化身为方便好用的化粪池,可以无限处理各种污物不成?看到男人展现出这样的一面,女人无法再尊重男人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真想对男人说,要想得到女人的尊重,你就该表现得让她们可以尊重你。

12,出现这样一大批“厚着脸皮”优先自身利益的姑娘是我喜闻乐见的,因为男人打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都是天生的利己主义者,最看重自己,无关性别。再扯远一点,其实活着就是孤独地面对自身的利己主义。只有建立起彼此自我对等的纠葛,男女之间才能有正经的恋爱。

Visits: 2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